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教育 > 心理导航心理导航
中职生:驿动的心寻求最佳平衡点
发布时间:2007-10-23 //echo ;?> 来源:中国教育报点击:
在学习方面兴趣不足、缺乏动力,职业认知程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高,而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又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生——
中职生:驿动的心寻求最佳平衡点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主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维度,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他们在学习方面兴趣不足、缺乏动力,职业认知程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高,而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又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生。中职学生究竟拥有怎样的一颗“心”?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走进中等职业学校,当你在实训基地看到专心操作大型机床的数控专业学生,当你在校园职业大赛看到T台上展示设计的服装专业学生,当你在招聘现场看到一举一动都恪守职业礼仪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时,你会为他们的训练有素、学有所长感到欣喜,但是,你也许没有想到,在这认真而又青春的面孔后,隐藏着的是一颗颗敏感驿动的心。面临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的多重压力,他们比普通中学的同龄人承受着更重的负担,也因此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有研究者认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主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维度,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他们在学习方面兴趣不足、缺乏动力,职业认知程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高,而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又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生。中职学生究竟拥有怎样的一颗“心”?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常是学习受挫、缺乏自信所致
□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用无能为力、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学习,进而对生活也失去了追求。这是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过渡期,由稚气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以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已,以敏感的触角感知周围世界。在这段成长的岁月中,既有阴霾,也有阳光,关键要看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在北京某寄宿制职业学校就读的白晶晶(化名)是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女孩,但从入学那天起,她就没少让班主任操心。
一个周五,白晶晶的母亲去学校接晶晶回家,班主任将她请到了办公室,问道:“白晶晶在家抽烟、喝酒吗?”原来,有公寓老师反映,白晶晶经常去校外的小商店买烟买酒,偷偷带到宿舍。她的母亲听了灰心地说:“晶晶小时候是个好孩子,还曾经被评为‘三好学生’,可后来不知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经常戴首饰,喜欢穿时髦衣服、紧身迷彩裤,还常常背着我们抽烟喝酒。”
任课教师对白晶晶也感到头疼,她上课时从不认真听课,不是肆无忌惮地跟同学谈天说地,就是旁若无人地打瞌睡,但是一见到老师就成了闷葫芦,一问三不知,实在问急了就逃课、离校,还扬言要离家出走,让大家眼不见为净。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少年”,老师们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白晶晶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同学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说觉得生活没意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于是老师多次找她谈心,苦口婆心地开导她,终于使她说出了心里话。她说事实上心里很喜欢这所学校,喜欢这里的同学和老师,也非常想好好学习,只是考试的一再失败让她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生活没有信心”。
因为学习成绩差,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进而厌倦上学读书,开始想办法逃课,甚至养成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是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在此次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中表现得很突出: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四个维度中,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得分最低,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体脑协调性等基本呈现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逐步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对调查问卷中“一学习就觉得疲劳或厌烦”、“现在的学习对将来找工作没什么用”等问题选择了“总是”或“有时是”。
但实际上,学习成绩不佳只表明以前的学习习惯不良,并不代表以后也无所作为,许多职校学生的真实经历表明,如果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在中职学校也可以发掘自身的特长,同样有展示与发挥的舞台。
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黎丽(化名)就是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刚进入职业学校时,她也像很多同学一样,觉得又无奈又迷茫,生活仿佛完全失去了色彩,她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见到老师也从不打招呼,可老师并没有因此放弃她,而是从她的简历上发现她学过舞蹈,有文艺特长,于是就推荐她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之星”大赛,并且发动同学齐心协力地鼓励支持她赢得了大奖。之后的黎丽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热情开朗起来,不仅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对专业学习也提起了兴趣,三年级到公司顶岗实习时,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过硬的专业素质进入了一家有名的外资公司。
对此,心理专家解析道: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确定的目标通常都难以坚持下去。在刚进入中职时,大部分学生面对一个崭新的开始,学习时还是比较主动和积极的,但随着职校生活的展开,入学时的设想可能没有立即实现,起先的壮志和决心就慢慢消失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这种挫折感容易延伸开来,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多从学生的特长入手,肯定优点,正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消极低沉的不良心态。
情绪暴躁、行为过激,往往与对职业生涯的迷茫联系在一起
□ 进入中职学校之后,许多学生认为这就相当于告别了美好的前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巨大落差,让他们不愿意正视与接受现实,很难将所接触到的职业信息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
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到外地开会,刚下飞机正在与人寒暄之时,突然手机铃声大作,电话那端声音急促:“校长,刚才有几个打篮球的男生不知因为什么事吵起架来,其中一个学生当场拔出水果刀把另一个同学刺成了重伤,已经送到医院抢救去了,您赶快回来处理吧!”事态紧急,这位校长顾不得参加会议了,转身买了返程机票,急匆匆地赶回了学校。
“我们的一些学生就是这样需要24小时特别关注,他们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容易行为过激,学校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位在中职学校干了十几年德育工作的老教师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方宽(化名)最近的行为就让老师们很是担心。课间,他和几个男同学聚在一起闲聊得正起劲,忽然,另一个同学挥动的手不小心碰了他的头,他马上大吼一声:“你干吗?想打架?”那个同学一看他的样子,也急了,立刻“回敬”一句:“怎么着,你想打人?”他一听,二话没说就抡起拳头朝那个同学的脸上打去。
老师们说,方宽原本不是一个情绪易冲动的孩子,但他这段时间不知怎么迷上了电脑游戏,一有时间就钻到电脑房,沉浸在“魔兽世界”里不能自拔。现在,连他看人时的眼神都变了,不是正常地平视对方,而是半低着头,像“魔兽”一样极不友好地向上翻着眼睛看人,脾气也明显暴躁起来,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肢体冲突。
老师经过多次与他促膝长谈,才逐渐搞明白个中原委,原来方宽对自己学的餐饮专业很不满意,觉得“没出息”,而且父母也时不时地挖苦讽刺他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让他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来。想到今后一辈子都要从事这样“没有前途”的职业,他越来越灰心丧气,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心只想钻到游戏世界里忘记现实中的烦恼。
研究表明,14-19岁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色鲜明:一方面是智力迅速发展,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是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很容易动感情。对于这两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感触很深,中职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但现实又偏偏不如人意,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常会把内心的这种痛苦和失望用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加使别人对他们另眼相看。
心理专家认为,中职学生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往往过于理想,不能立足现实。在进行职业设计时,很多学生一心只想成为企业家、干部、白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而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就相当于告别了美好的前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的巨大落差,让他们不愿意正视与接受现实,很难将所接触到的职业信息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在心理健康调查中也显示,中职学生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除了在“职业胜任感”方面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之外,在“职业兴趣”、“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年级差距并不明显。这提醒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摒弃对劳动者的偏见,正确认识不同职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价值,从而确立现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和人生方向。
归根结底是内在动力不足,显示外在社会评价还需改进完善
□ 一旦中考失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等于是脱离了“正轨”,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动机不复存在,以升学为基础的人生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十五六岁年纪的他们很难摆脱这种类似真空的虚无感。
对比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学人士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经常为中学生做心理咨询的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侯瑞鹤告诉记者,普通高中生的问题一般集中在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担心考不上大学等问题上,他们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学习动力比较充足;而中职学生的困境主要是行为习惯不良、情绪比较暴躁,明显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职业目标缺乏,他们的强项是想法比较多元、动手能力强。
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其在社会评价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这种外在的强制性评价标准替代了学生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知,一旦在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上的支撑与动力,陷入一种迷茫无助的状态。
外在评价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有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一个老太太屋外的大草坪上总有一群孩子在嬉闹玩耍,他们无忧无虑,自得其乐,但老太太觉得很吵,她要想个办法阻止这群孩子。一天,孩子们做完游戏正要散去时,老太太走近他们,奖励了每人5美分硬币。得到意外的收获,孩子们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老太太又给了每人10美分,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第三天,孩子们早早地就来了,无心做游戏,只盼着老太太快点到来,可姗姗来迟的老太太告诉他们,自己没那么多钱,只能给5美分,孩子们很失望。第四天,老太太抱歉地说自己一分钱也没有了,以后再也不能给他们钱了,于是,孩子们彻底失望了,他们决定再也不来玩了,因为什么也得不到。
在这个故事里,老太太“成功地”用金钱取代了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到的乐趣,当孩子得不到奖品时,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来目的,对玩耍彻底失去了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中职学生就像那群孩子,他们的天性中也充满求知与好奇,渴望学习、憧憬未来,但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由于学校、教师、家长对他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认为只有考上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了社会大众的普适价值观。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主流”的思维模式,并以此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成绩平平、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一旦中考失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等于是脱离了“正轨”,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动机不复存在,以升学为基础的人生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十五六岁年纪的他们很难摆脱这种类似真空的虚无感,无法快速形成新的价值判断,心理问题就在这时趁虚而入。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也相对处于弱势,不能给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北京教科院职成所的一项以北京13所中等职业学校的3800多名2002级新生为样本的调查数据表明,中职学生大多来自“无钱、无权”的“中低”家庭:“中低”文化水平(高中或高中以下)、“中低”收入水平(2500元以下)及“中低”就业水平(农民、企事业基层职工或个体经营者、劳动者)。重庆市教科所的调查也有类似结论:2000年入学的3.6万余名中职学生中,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占94.6%。受自身文化水平和个人发展经历所限,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难以为子女提供有效的教育与指导,家庭经济情况对子女教育成本的负担能力也十分有限。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同龄青少年相比更为复杂和不稳定。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早就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中职学生既处于这种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过程中,又面临着比一般青少年更大的生活与就业压力,与现实、与社会、与就业的距离更短,他们要在3年中完成从一名初中生到一名劳动者的转变,完成从一个懵懂少年郎到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转变,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迫切,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从某种角度看,处于这一特定时期的中职学生就像是走在一段平衡木上,如果能够掌握好心理的平衡与协调,就能顺利通过,走好人生之路的开端;但如果调节不好,失去了平衡,也很容易重重地摔下来,造成痛楚和创伤。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品德不良行为最容易出现在青少年时期,而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这警示我们,应该切实重视起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的指引与爱心的呵护,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疾风暴雨,走向明媚阳光。
摘自《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聚焦】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
下一篇:如何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