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信息 >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
美国平凡小学教师的不平凡事迹——雷夫·艾斯奎斯
发布时间:2012-03-27 //echo ;?> 来源:点击: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但他并未得到应得的所有荣誉。当然,他不会在乎那些。在洛杉矶霍巴特小学56号教室里的五年级学生所上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谦逊,艾斯奎斯相信树立榜样是教师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老师”
■记者 张贵勇
因为第56号教室,因为教室里发生的故事,雷夫•艾斯奎斯让每一位从教者惊讶、感动并心生敬意,也让人似乎发现了一个当代教育的世外桃源,他的身上仿佛笼罩着神秘的光环。然而,当雷夫结束演讲、离开北京,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位普通小学教师对教育职责的坚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老师。”
“我从未想过长大后会当一名小学老师”
的确,雷夫取得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教育成就。
在一个学生大多来自贫民社区、母语不是英语、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打架斗殴非常普遍、秩序混乱成为常态的学校,雷夫一呆就是25年,毫无倦怠,并让这些顽劣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为人处事,拥有了良好的心灵品格与人生态度。
而那间时常漏雨的教室,那群深爱着他的学生,成为他教学生涯的最好见证。
但是,雷夫坦言,他从来没想过会成为一个著名小学教师,他至今还不太理解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他说,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多的是阴差阳错,“我13岁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很想带她出去约会,但是我没钱。为了挣钱,我在一个夏令营里找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很奇怪,当我对着那些小孩说:‘你们都要听我的’,没想到他们就真的很听我的话,乖乖地跟我一起去博物馆、饭店,而且很专注地听我说话。别人对此很惊讶,过来问我有什么秘密。我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只知道,跟孩子在一起,还不错”。
喜欢孩子并被孩子喜欢,也许就是雷夫与教师职业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在北京演讲的前一天,雷夫访问了北京市十一学校。面对中国的孩子们,雷夫幽默而风趣,就像一个天真的大男孩。看着他与学生们敞开心扉地交谈,愈发让人感觉,雷夫也许并非天生的老师,但他身上那种亲和力却是天生的。
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是快乐的孩子王。在家里,他则是4个孩子的好朋友。
雷夫的家里没有电视。每天下班回家后,他会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节假日,他带他们去博物馆、看表演、看球赛。他最喜欢、最享受的是和孩子们一边吃晚餐一边谈天说地。
“不管是家里的孩子,还是班里的学生,彼此之间不能有恐惧感,要有绝对的信任。”雷夫常常带着很骄傲的口气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都会首先打电话给我,因为我与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秘密”。
这种专心聆听、乐于助人的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雷夫告诉记者,他的父母给予他的最大财富,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热心帮助他人”。如果当了医生,应花时间去照顾那些没钱看病的人。如果成为建筑师,应花时间去帮助那些失去家园的人。“我上小学时,最好的朋友是一个华人,我们之所以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是我们学校里唯一的华裔学生。许多学生都想欺负他,而我是保护他的那个人。最后,我们两个都被打了。”说这些时,雷夫沉浸在往事中,脸上挂着一丝顽皮。
实际上,雷夫也是这样教育他的4个孩子的。他的大女儿是一位医生,常常免费救助医院里的病人。二女儿是一名律师,她帮助那些艾滋病患者,确保他们的家庭在其死后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他的儿子是一位英语老师,常常在周末辅导其他孩子英语。最小的儿子是学计算机的,非常愿意免费帮助他人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
而从第56号教室里走出的孩子,有很多非常乐于助人,例如那个阅读高手布兰达。
“对教育,我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一点热爱”
“爸爸,你会赢吗?”
“不会。”
“那你为什么还要辩护?”
“因为他需要我。”
这是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一幕:一个白人律师接到了一个案子。了解案情后,他决定去替犯罪的黑人辩护,因为他认为这个黑人是无辜的。但是很不幸,那是充满种族歧视的年代。在审判开庭前,白人律师阿提克斯•芬奇的儿子如此问他。
这段父子对话一直深深印在雷夫的心中,或者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转折。在那间破旧甚至时常漏雨的教室里,雷夫为何能坚守25年且热情如故?他为何有如此超常的耐心与毅力?答案,也许就在他小时候读过的这部小说里。
雷夫从小就喜欢阅读。“在我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常在我睡觉前,给我读莎士比亚的故事。然而,很不幸,父亲在我9岁的时候去世了,给我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事实上,第56号教室里的很多孩子也没有父亲”。
和父亲一样,母亲也经常念故事给雷夫听。由查尔斯•蓝姆和玛莉•蓝姆写的莎剧故事书令他记忆犹新,“我记得上幼儿园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暴风雨》的故事内容了”。
于是,第56号教室里的孩子被称为“霍伯特的小莎士比亚们”。而他们的表演总是给人以惊喜,因为其中关乎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记录、勤勉以及自我实现。
好莱坞著名影星、著名的莎士比亚演员伊安•麦克莱恩曾多次访问第56号教室,每次回来他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我想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遇上雷夫这样的老师。”
除了阿提克斯•芬奇,还有一个人,对雷夫的心灵与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篮球界的传奇人物约翰•伍登。
“我是约翰•伍登教练的铁杆崇拜者。我喜欢各种运动,也几乎每种都玩过。”雷夫说,他会看电视上的转播,闲暇时甚至会亲自到现场观看。他也喜欢足球运动,会带着宗教般的狂热准时收看世界杯足球赛。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棒球,“小时候,我爸爸教过我怎么记录棒球比赛的得分,这个技巧不太容易教”。而棒球最美妙的部分,无疑是兼顾公平与民主,就算一队领先,也仍然必须给对手追平比分的机会。同时,每个球员都有上场的机会,不能总是派最优秀的球员上场。
棒球,还有莎士比亚,就像《纳尼亚传奇》里的那扇壁橱,将第56号教室里的孩子引向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也总是犯错误,常常有失败感”
回首教学生涯,雷夫说,他犯过不少错误。
1983年,雷夫成为小学教师,在一所只有300名学生的学校工作。
这所学校的孩子阅读能力很好,家庭条件相对不错。每天放学后,他们会学习芭蕾、游泳。而彼时的雷夫也自以为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孩子们的功课非常棒。
第二年,学校举行了数学比赛。雷夫的一个学生获得洛杉矶数学竞赛冠军,这更加让雷夫感到自豪。但是,一位老师当面告诉他:“你什么都没有做,你只是在那里教学。如果你了解我们学校的教学状况,就知道你并不是一位好老师了。”
不久,雷夫果真来到了这所小学。这所学校距离他原来的学校不是很远,但好像“不属于一个星系”。这里孩子的第一语言几乎都不是英语,居住在非常贫穷的地方,甚至常常挨饿。有的孩子已经十四五岁了,连基本的拼读都困难。
这所小学便是雷夫坚守了25年的霍伯特小学。
“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总是在不停地失败。我常想,我不是一个好的老师。”雷夫说,自己一直守候在第56号教室,是因为遇到困难的时候,从没想到过放弃。“面对难以沟通的家长、难以应付的学校,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超人,我也会犯错误。面对难以教育的孩子,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但是,我们一定不要沮丧,不能放弃,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雷夫坦诚地告诉记者,他的学生中有入狱的,也有几个死于帮派之间的混战。就在几年前,他的两个学生满脸笑容地坐在他的教室里参加课外活动,毕业时给他写了感谢短笺,并承诺未来秉持一贯的和善与勤奋。没想到,在某日下午,他俩带着烟雾弹回到母校,向教室扔掷烟雾弹,恣意毁损公物,连同教师的车辆也因此遭殃,“我的车就是他们第一个下手的对象”。
“一连好几个星期,我都睡不好,我不断地反问自己,这两个孩子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化这么快。”雷夫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每一个关心孩子的老师和父母都会这么做。我也是不断地尝试,即使不能成功,我也从来不会放弃那些孩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也不能骗自己去相信学生对我的景仰是一种成就。我办不到。”
在雷夫看来,1992年成为全美最佳教师的那一年,是他最痛苦的一年。美国的一些媒体把他作为一个超级英雄,但是“我知道我并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
在一天半的演讲中,这句话雷夫重复了很多次。
像雷夫那样教书,敢不敢?
■方助生
学榜样有个难题:学得了榜样的复杂,却未必学得来榜样的简单;大家都乐意学榜样的聪明,却未必情愿学榜样的“傻”;榜样身上,繁复多变的招式好学,一以贯之的功夫却不好学。比如学雷锋,偶尔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论语》大热的时候,满街圣人乱走。学者李零出来泼冷水说:“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眼下,我们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讨论学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想不想”应该不成问题,甚至“是不是”也不是问题,因为即便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并不是绝对没有雷夫的影子。成问题的,是“敢不敢”:
——敢不敢像雷夫老师一样死心塌地要把教书当成自己的船?一旦上船就义无反顾,就再不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就心甘情愿把教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多年前,因为疲倦和挫败感,我花了几周时间苦苦思索,并做了一件我平时极少做的事——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那些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接着,雷夫讲述了那个如今已经为许多人所知晓的桥段,“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经过痛苦考问之后自愿的信念认同,自愿为信念而劳作、而受苦,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的定力,它赋予人心无旁骛抵御一切威胁利诱的力量,它将一种名为“精一”的礼物赐予人,其效果,如同把太阳光汇聚到一个焦点。在“轮流出名几分钟、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后现代,在一个讲求实利、看重实惠的文化氛围中,“自愿全心全意”乃是所有机会主义的封喉之剑。
——敢不敢像雷夫老师一样勇敢真诚,数十年如一日庄敬虔诚地恪守奉行自己的信念,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听从良知的呼唤而做到不自欺?
《时代周刊》称雷夫老师为“我们中间的英雄”,这个称谓总让人联想起挟泰山而超北海式的壮举。其实,雷夫之所以为雷夫,他所超越的,不是北海,而是过去的自己。
雷夫老师书里提到过一个人,她的故事可以注解“弘毅”。1955年12月1日,在阿拉巴马州的罗莎•帕克斯决定按照来自她的人性的心灵的知识来生活。在一辆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公交车上,她坐到为白人专设的座位上,并拒绝给白人让座。当警察警告她可能因此坐牢的时候,她想,比起将自己长期囚禁于对种族歧视制度的妥协之中,真实的监禁实在算不了什么。《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帕尔默对此评论道:“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打开一扇原本就没有锁的小门,走进尊重心灵呼声的新天地。”
——敢不敢像雷夫老师一样忘我?敢不敢像雷夫老师一样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悉心呵护孩子的梦想,视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彻底达到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念兹在兹以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
想想那个每年都带孩子远足的雷夫,那个必得走到马路中央拦下所有车辆之后才让孩子通过的雷夫,那个做梦都在为孩子挑选莎士比亚戏剧的伴奏音乐、常常大叫着半夜醒来的雷夫,我们是否会发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感叹?
——敢不敢像雷夫老师一样单纯,纯粹出于享受教书本身的乐趣而教书,甚至于“没有报酬也难以抑制上台演出的渴望”?
“如果你对教学的热情多到愿意免费教书的程度,就请卷起袖子准备干活吧!”人们通常理解的“专业化”,往往是指掌握越来越多的顺手好用的现成公式。殊不知,“即使年事已高,也要亲临一线;即使报酬微薄,也会尽心竭力”(大前研一《专业主义》),这才是有境界的专业精神。
——敢不敢像雷夫一样做教师中的活雷锋、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靠这点精神立志把自己造就为一个“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人,即“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我们不妨拿这些问题叩问自己。儒家称此为“诚意正心”,意不诚则心不正——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促使我们愿意为之寻求积极的回答,我们就有希望保持对教师职业的乐观。(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金坪中学)
雷夫:卓越教师的“活标本”
■李茂
我最早译介雷夫是在2003年,源于美国《教师杂志》对雷夫的一次采访。那时雷夫刚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成功无捷径》,记者的一段话狠狠地击中了我。报道中这样写道:“永远保持谦逊的雷夫•艾斯奎斯在书中鼓励那些希望在薄弱校作出一番事业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坚持,成功来之不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此外,他还就很多现实问题给同行提出了建议,包括如何应付独断专行的管理人员,如何在一个标准化的时代实施有效教学,如何在压力重重的环境下保持对学生的怜爱之心。”
我知道美国的教师也会遭遇独断专行,也知道他们正受制于标准化考试而倍感无奈,打动我的是“在压力重重的环境下保持对学生的怜爱之心”——怜爱或同情,或许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态度。
事实上,雷夫用他的所有付出和努力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在国人已经厌倦了把教师比作春蚕和蜡烛之后,我们是否给予了教师这个职业应有的尊严和崇高感?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美国教师的到访来唤起教师心中的那份崇高吗?
雷夫不会承认自己是伟大的,但在采访中他的学生分明说雷夫是他们的“英雄”。雷夫在北大演讲现场播放了这段采访录像,想必他对此称谓至少是默认的——战争时代的英雄是战士,和平时代的英雄可不可以是教师?
一个朋友在听完雷夫的报告后说,那些以国情不同为理由轻视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人,听了雷夫的报告该去三思了。中国教师面临的很多困境,在美国同样会遇到,并且他们还有可能面临中国教师不曾有的问题。雷夫做的,有多少我们不能做呢?我们把问题都推给体制、推给高考而无所作为多少年了?有多少学生在我们的无所作为中毕业了?
雷夫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业成绩与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素质教育”是完全可以兼得的。事实上,雷夫从来没有把学业成绩和全面的教育割裂开来,在他的眼中,它们都是孩子“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所不可或缺的。
雷夫不是美国教师的代表,雷夫是真正的卓越教师的代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所有卓越的教师,都在克服体制性的障碍,顽强地捍卫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就像雷夫所说,我要给他们终身受用的教育,我要让他们获得不曾有过的机会,我要向他们展示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遗余力。
这需要“所有决定都是为了孩子”的坚定信念,还需要一个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教育”的清晰头脑,还需要“不要请示,只求谅解”的大智大勇。这不是那些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饭碗的人能做到的,也不是心智和能力平庸的人能够做到的。雷夫就是一个活标本,一个卓越教师的活标本,哪个民族能够把更多的雷夫送进教室,哪个民族就幸莫大焉。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卓越教师都应该是雷夫这个样子,但雷夫确实为我们展现了卓越教师的很多共性。对于中国教师来说,雷夫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教育观念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深思。
中国教师对雷夫提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管教孩子,如何惩罚孩子,如何在纪律与自由之间获得平衡。这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困境——现在大家都知道把孩子管紧了不好,但不管肯定不行,究竟如何“管”,很多人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雷夫的回答很明确,他首先强调“防患于未然”,首先要把课上精彩,上得“激动人心”,有趣的课堂出现纪律问题的概率是很小的。其次,如果真的需要对学生实施惩罚,一般情况下雷夫采用的是“剥夺法”,即剥夺受罚学生参与他喜欢的活动的机会。
其实大家都忘记了雷夫一开始讲的道德六阶段,这个由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六阶段,想必绝大多数中国教师都学过,但没有听说谁真正在教室里实施过。雷夫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意识”开始,努力让学生逐步达到最高水平的“自律”,这才是他管教学生的秘诀。
事实上,当你像雷夫那样每天把好书摆在学生的面前,每天教学生演奏乐器、排练莎翁戏剧,每天带着学生打棒球,每天让学生“挣工钱”、“租座位”,每天以最大的热忱和激情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你的学生还有多少机会“不服从”呢?跳出为“管”而“管”的思维,我们还需要多少年?
最后,希望雷夫对艺术教育的强调不要被中国教师所忽略。艺术之于人生,艺术之于教育,艺术之于社会的意义,还有待我们去认识。如果说中国教师只需要记住雷夫的一个建议,我宁可希望大家记住他说的这句话:“如果你和学生做艺术(do art),你们之间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而“信任”,是雷夫在三个半天的报告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词。
李茂,未来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等。
雷夫: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20多年的教学生涯,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不少学生毕业后仍常回母校义务奉献。自上课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伙伴关系,他的开场白常常是“请你们相信我”。从信任出发,开启教育的征程,第56号教室的秘密也许就源于此。
■本报记者 张贵勇
诗人纪伯伦有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何而出发。
很多时候,一些教育行为之所以无效,或者说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没有因材施教,也不是因为缺乏耐心与爱心,而是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看来,这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信任。
如果说第56号教室有何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师生之间建立的深厚的信任感,用雷夫的话说就是,“这间教室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
“信任一旦破裂便无法弥补”
信任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是雷夫慢慢悟出来的。从教之初,一次雷夫外出开会。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班级秩序大乱。为了不让学生再次“肆意妄为”,外出前,他会用很凶的口气警告学生:“要是有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没有做好分内工作,等我回来时,你一定很惨。”前几次学生还算听话,但时间久了,就渐渐威慑不住了。“和许多资深教师一样,我很不好意思回想早年的种种愚行。现在,我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孩子们结成伙伴。我会先请孩子们信任我,并且不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所以,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开头,雷夫很自豪地说,这间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它缺少了害怕。
新学期伊始,雷夫习惯在第一节课上课前的两分钟,和孩子们讨论“信任”这个议题,并与学生们分享一个例子。很多人都玩过一个关于信任的游戏: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接人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有人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他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而且这种破裂是无法修补的。
雷夫来华的演讲内容之一就是师生间如何建立信任。他说:“如果你希望孩子信任你,那你的言行必须一致。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永远是学生不断校准自己行为的一个标杆。”
演讲中,雷夫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那是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非常聪明的男孩,一个是很可爱的女孩。他们相互喜欢,但喜欢的程度有点不同。男孩愿意为了女孩每天早到学校,帮她清理桌子。但女孩对他并不感兴趣,因为在第56号教室里,大家都喜欢善良的人,而男孩对进步很慢的同学态度比较鲁莽,不太愿意帮助其他人。有一天,雷夫听到这样的对话:
男孩:“艾米,我喜欢你。”
女孩:“我也喜欢你。”
男孩:“但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女孩:“也不是那样的。”
男孩:“其他的女孩都喜欢我。”
女孩:“我知道。”
男孩:“那你为什么不喜欢我,我对你那么好。”
女孩:“因为我的男朋友一定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人。”
后来,雷夫问女孩:“艾米,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女孩告诉他:“因为雷夫老师教了我要这样。”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的确是第一个愿意聆听孩子说话的人,是孩子的好朋友,是孩子第一个愿意倾诉的对象。他总是以身作则,希望孩子成为他那样的“好人”。一旦孩子能主动成为一个“好人”,便到达了雷夫所谓的教育的“第六阶段”——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那真的是最美的教育境界。
“老师可以严格,但不能不公平”
与信任同等重要的是公平。在演讲中,雷夫反复强调,“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举例为证:几年前,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团要去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许多老师都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兴奋不已,唯一的反对者是一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下,这位老师只得同意学生参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写100遍“我以后会为自己作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连写一个星期。结果这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
雷夫坦言,他也是在别的老师身上逐渐明白这种关系的。刚上讲台时,他发现学生不愿意举手提问,也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不过,在听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的课后,他很受启发。“我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学生们尊敬他,都听他的话。我反复思考其中的缘由,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他总是敞开胸怀、非常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后来,我问他有什么教育秘诀。他告诉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公平的赏罚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让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糟。”雷夫说,孩子并不怕特别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却要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就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
同时,雷夫建议,无论如何不要对孩子使用侮辱性的言语。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他讲述了发生在霍伯特小学的一个真实故事。几年之前,一位学生家长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要求校方严厉惩处一位老师,因为这位老师对他的孩子做了很不好的事情。起因是,孩子找不到作业,他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最后索性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但仍然没有找到。这个孩子的老师看到后,就告诉其他学生,以后大家扔垃圾时,不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直接扔到这个学生的座位上就行了。
在雷夫看来,这位老师不仅错过了绝佳的教育时机,而且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如果我们侮辱孩子,就永远都不会成为他的老师,即使你有很好的知识传授给他。对不起,孩子们已经永远记住了伤害,以后所有的教育都是白费的。”
“学生看着你的一言一行,你就是榜样”
在雷夫心中,始终恪守一个准则——我是孩子的榜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雷夫都很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总是提醒自己: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别想糊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你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雷夫从来不对自己的4个孩子大吼大叫,也从不抬高声音说话,即使自己很生气。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阅读,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热爱读书。在霍伯特小学,雷夫和气待人、认真勤勉,因为他希望自己是学生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那一个。
“我们不能靠教条来教学生,而应由我们的身体力行来教他们。”在雷夫看来,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年轻时,我和那位不当处置学生书包的老师一样,也会发怒、沮丧,只不过没那么极端罢了。我也曾扮演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专制暴君、独裁者,现在看来,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会白忙一场。”
“最近几年,我领悟了很多。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自信又快乐的人。”雷夫告诉记者,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得你的信任,有些孩子会背叛你对他们的信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相信他们有优异表现的可能。在你所打造的美好环境里,孩子们也将茁壮成长,展现出让你和他们自己都惊奇的好表现。
雷夫说,他很喜欢坐落在洛杉矶中央的霍伯特小学,尽管学校里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说英语,那里也常有一些罪行发生。但是,当孩子们走进第56号教室,看到他们用心地学历史、学莎士比亚、学弹吉他,看到他们脸上挂着幸福而快乐的微笑,他的心里就很满足——“第56号教室变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庭,我的学生变成了我的家人。而他们,也使得我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