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信息 >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
发布时间:2006-04-28 //echo ;?> 来源:点击: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制定《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本《意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工作实行管理、督导和评估的依据,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教育的基本依据。各地、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执行本《意见》的精神和有关规定,促进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
一、 指导思想和原则
1、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论、行为的教育过程,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对学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各阶段的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影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德育整体化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2、德育整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继承我国优良教育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借鉴世界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讲求实效,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3、德育整体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 各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和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爱集体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初中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国情和新世纪赋予当今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初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诚实守信,惜时守时,自强不息,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心理品质和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科学意识。
7、初中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教育;开展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普法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8、普通高中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为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而奋斗的理想,构建与福建教育相配套的高中德育工作新格局;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
9、普通高中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及立志成才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加强基本国情、省情和时事政策教育;进行“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审美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0、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尊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境意识。
1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创新精神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教育及职业理想教育;开展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进行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尊纪守法教育,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三、 科学设置各教育阶段德育课程
12、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13、初中开设以心理品质、思想道德、法律观念和国情国策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过有意义的生活和做负责任的公民。
14、高中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5、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6、严格按照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开足开好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工作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德育课程设置标准,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及要求,加强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课程落到实处,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
17、思想品德课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和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要积极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类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初中和普通高中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可以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一并考查。
18、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实训,对学生进行品德、纪律、法律、安全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同时要健全学生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 各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求
19、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20、初中教育阶段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在道德实践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及每一个传统节日等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1、普通高中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开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协作性、趣味性。积极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设计、文明风采大赛等,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团结协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五、 努力拓展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23、新时期德育工作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 “近一点、实一点、细一点、新一点”的原则,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把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使德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
24、以课程教学为平台,强化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学科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环节,引导全体教师全面理解学科课程目标与教育意义,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他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历史与社会等社区德育资源,丰富中小学德育内容。使改革后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能真正落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到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25、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各类课程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育意识、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切实体现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教师全员德育的理念。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教材、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6、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小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的宣传教育活动。发动广大中小学生为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献计献策,使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而勤奋学习、发奋成才的热情。
27、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为平台。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及其他活动场所建设,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科艺宫等大型青少年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与厂矿企业、部队团体等建立共建关系,为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逐步扩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和活动成效。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红色之旅”。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
28、以团队建设为平台。要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支持他们探索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小学阶段要重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团结广大小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学阶段要对学生开展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发展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要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体验活动,利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中学生加入共青团等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活动。要积极开展成人教育活动。
29、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与其他诸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并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校歌、校训、校旗、校徽等形式表述学校校风的基本特征、办学方向,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建设全面服务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要把创建整洁、有序、优雅的校园环境作为突破口,通过组建学生“文明劝导队”、“卫生督导队”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开展“全日保洁制”和“周末卫生日”等活动,创建“五无五有”校园。积极筹措资金,搞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校容校貌,使学校成为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生机勃发的育人场所。要加强绿化建设,逐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创建“绿色学校” 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学校”创建活动,让健康向上、优美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创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广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30、创建网络德育平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德育内容包括德育信息库、网上德育课程、网上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德育训练基地、网上德育论坛、网上择业指导等,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德育活动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平台。要有计划、有组织开发一批德育软件资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网上教育活动,创新德育方式,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使学生自觉强化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31、推进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研究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选修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在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进程中,学校要主动寻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工作,努力构建党政工团妇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协作关系,转变校内外教育不够协调的状况,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访、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家庭道德教育的资源,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做好不良行为、特别是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建立起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情况年报制度并进一步做好落实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守法的法律意识。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加强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报刊杂志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六、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配合整体化的领导
33、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领导。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省教育厅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建议、具体指导、培训人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部署,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问题,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创建有福建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
34、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本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具体实施方案,把工作要求具体化。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都要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负全责的工作机制。中小学校要建立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以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工为主体力量,整合家长和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5、改进和完善德育评估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评估指标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根据当地工作实际,制定德育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组织实施,建立并完善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制度,每学期对学生做出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价,其评价结果要载入学生档案或学生成长记录袋。
36、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象重视和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德育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德育管理干部和班主任的选拔、培训工作,将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纳入干训、师训系列。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选派思想素质好、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37、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能力。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等内容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要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
38、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工作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学生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德育工作成绩优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省教育厅、设区市、县(市、区)都要组织开展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德育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校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学校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生管的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和德育处专职教师,其工作年限可作为班主任年限,参加政治(思想品德)与德育学科职称评聘。要注重培养和造就德育专家,对有突出贡献者可评定德育特级教师,实现德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各校应建立德育导师制,并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和待遇。
39、加强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研究。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科学性、政策性很强,有其自身规律性,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要加强德育研究机构和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建设,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制定德育研究计划,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国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机构的广泛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为增强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德育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开发校本德育资源。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进,学术研究与经验传播同行,不断提高德育研究质量与水平。
40、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纲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认真贯彻执行。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下一篇:《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